当代社会学方法上的矛盾
主张现代社会学应当以研究变异为己任
Duncan的定量社会学新范式的核心原则,是强调实证现实的首要性。定量工具不应用于发现可以描述或解释所有个体的行为的普遍规律;相反,定量分析概括组间差异的实证模式,暂时忽视组内的个体差异。
Duncan提出的避开统计至上主义陷阱的两种可能的途径:一是改进社会学的测量工具,二是专注于对社会过程以及揭示社会过程的研究设计进行概念化。
思辨、观察和直觉、个人体验能增进我们对于变异的理解,但不应取代定量方法成为当代社会学的核心。
社会科学研究的三个基本原理
柏拉图类型逻辑思维:类型是重要的,真理存在于物与物之间类型的差别上,而不是存在于量化的差别上,也不是存在于具体的物的差异。
统计学大数定律(基数越大,平均数就越可靠)和中心极限定理(无数次的平均之后,就会形成正态分布)
达尔文总体逻辑思维:重要的不是平均数,而是差异
社会科学重要性在于研究为什么个体和个体有差异,差异在哪里 应该把重点集中在变异和共变
社会科学研究的三个原理
变异性原理
社会分组原理:分组的意义在于它有利于研究社会结果的差异
社会情境(有边界)原理:群体变异性的模式会随着社会情境的变化而变化,常常由时间和空间来界定
无法找到反事实情况下的同一个个体作为对照组,所以假设很重要(个体同质性假设)
正因为存在总体变异性,科学抽样才成为必要
Charles Manski:“当观察的数据十分有限时,需要很强的假定才能产生显著的结果。在统计学中,没有免费的信息,要么去收集它,要么去假定它。”
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
社会学的核心并不是关于社会的知识,而是得到知识的手段和方法。
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三个方面的差异:
本体论上:自然科学挖掘真理(普遍规律)、社会科学了解现实社会
认识论上:自然科学在于了解典型的现象,社会科学在于了解具体的现象
方法论上:自然科学实验法,社会科学观察假设
理论是知识的全部内容,理论应该超越事实,但它必须包含已知的信息。一个忽略已知事实的理论,只能是一个片面的、错误的理论。
因果推断
用简单比较(忽略其他变量偏误)的方法计算干预的回报率,得到的结果会偏高。
忽略变量偏误在满足两个条件下成立
有关条件:忽略的变量要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
相关条件:忽略的变量要与主要的自变量相关